股票都买什么股的多? 择股的标准是啥

来源: 陆家嘴大牛2020-09-15 13:57:26
  

股民投资,经常会有疑问:市场上那么多股票,到底该买哪一只呢?

实际上,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有一家真实存在的企业——如果你以购买企业的标准来购买股票,那么股票就不再是一个个空洞的代码。

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曾经公开伯克希尔收购公司的标准:

(1)规模够大。

(2)具有被验证了的持续盈利能力(那些对于未来做出的预测,我们毫无兴趣;对于所谓“困境反转”型的公司,我们也没有兴趣)。

(3)在负债极少或没有负债的情况下,公司具有良好的净资产回报率。

(4)具备管理层(我们无法提供管理人员)。

(5)业务简明(如果有太多的科技成分,我们可能搞不明白)。

(6)明确的报价(我们不想在不确定价格的情况下,浪费彼此的时间进行讨价还价)。

同时巴菲特还在不同场合一再表示:100%控股一家公司和收购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权,购买审验的标准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巴氏收购企业的标准,给我们这些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而不是一个投机者;如果你是以购买一家企业的想法来购买股票,而不是想低买高卖赚一把就跑——那么巴氏提出的收购企业的标准,就可以转化为我们购买股票的标准。

下面,是我根据我的经验和体会转化过来的“巴氏择股标准”:

(1)企业的规模要适度地“大”。

因为我们是在二级市场上以直接购买股票的方式进行投资,收购目标都是上市公司,通常都有公开透明的报价,所以很容易用市值的大小来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

但是很多企业在泡沫化后,市值的大小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公司的大小,或者相反,在极端悲观的市场环境下,有很多大公司也可能在市值上很小。

所以,我的意见是,用企业近5年的业绩平均值乘以15所得到的估值作为预购公司的市值进行衡量较好——超过200亿的市值可以称之为大。

为什么买卖股票一定要强调规模要适度地大呢?

因为适度大的规模本身就意味着企业经过了良好的发展,至少已经度过艰难的草创时期。

这条标准可能会过滤掉未来的腾讯和微软,但理性的投资者一定不要忘记:腾讯和微软是在与千千万万小企业和无数的商界精英充分竞争后才成长起来的。

从这个角度讲,你看到的腾讯和微软的成功,本身体现的就是幸存者偏差。

对于投资者而言,尤其是普通投资者而言,确定性始终是投资的生命线。

(2)具有被验证了的持续盈利能力。

一个历史上能不断盈利和增长的企业,极有可能具有某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就像一个总是在班级里考第一名的学生,极有可能具有其他学生不可攀比的优长,或来源于天赋,或来源于勤奋,或二者兼而有之。

只要这种优势表现出稳定的特质,那么优秀者相对于非优秀者,未来就有更大概率的可能维持这种优秀。

关于第2点,巴氏在括号里边表达的两条排它性条款,可能更为重要。

第一点,“那些对于未来做出的预测,我们毫无兴趣”,这是直接告诉你,对业绩只还挂在PPT里的概念股,要直接“耙死”。

第二点,“对于所谓的困境反转型的公司,我们也没有兴趣”,这是告诉你,不要寄希望一个差等生摇身一变就能成为一个优等生——其实很多时候,强周期性的公司某种程度就是“困境反转”型公司。这类公司也是巴氏不喜欢的公司。

侬,这两点,对今天中国A股的投资者,是不是也有很强烈的启示意义?

(3)高ROE。

如果是长期持股,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会无限接近于ROE水平。

而历史研究表明,股市长期投资的年复合收益率7%-8%就是最高水平。

但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可以把长期投资业绩保持在年复合15%以上的高水平上。

所以所谓的“高ROE”的标准是:能长期持续维持在15%以上,就能称得上高ROE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家ROE相同的企业,负债率低的企业更具有投资吸引力。

道理很简单,负债率高意味着杠杆放得大。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都是股民,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两人都是赚100元,张三是用自己100元的资本放大1倍杠杆赚来的,李四是用自己的100元资本在无杠杆条件下赚来的,哪个择股能力更强、投资风险更小、未来的可持续更强呢?

从择股能力上看,放大1倍杠杆的张三,所择股票实际上只上涨了50%,而李四则是上涨了100%,当然是李四更胜一筹。

从投资风险上看,张三放大1倍杠杆,择股只要下降50%,资产就将清零,而李四完全无杠杆,择股下降50%,资产也同样只下降50%,从而会避免张三资产清零的悲剧。在上涨中,风险会被隐藏起来。但下跌中,风险就会被充分展露和释放出来。这时,一定是稳健者胜。

从可持续性上看,如上所述,遇到大的风浪,张三有可能发生猝死悲剧,而李四可能会走得更长远一些。

所以,投资者在关注企业ROE的高低时,不能不考虑企业负债率的问题。

再重申一遍:同样的ROE,不同的负债率,说明了不同的真实盈利能力。

(4)有能力的并且诚实可靠的管理层。

巴氏收购企业,喜欢把优秀企业的优秀管理层一起“收购”掉,并不喜欢把手插进企业经营的层面,直接派人接管企业。

巴氏认为那样的收购是不明智的,出力不讨好,通常会以失败告终。

所以他对收购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只是“具备管理层”——他的原意并不是只要有人管理就行了,而是一定要保留住把企业带进优秀行列的原始管理层。

这一点,对二级市场上寻食的我们来讲,启示就是一定要找到同样优秀的管理层——巴氏也多次表达过对管理层的重视:一定要有能力,一定要诚实,一定要以股东利益为基本导向。

像“扇贝游走了、扇贝又游来了、扇贝又游走了”这样的公司,你能相信吗?

像贾布斯那样趁市场大热、股价高涨之际大肆套现100余亿、只以一句“这些钱我会全部借给公司”的套词就能向公众股东交待的管理层,你能相信吗?

这些都是常识。

有趣的是,市场上的善男信女还真就吃贾布斯那一套。

当年PPT王子说会把套现出来的钱借给公司的时候,市场上并不乏理性的投资者,但他们悲愤的批评和善意的提醒很快就淹没在王子一众追随者的漫天口水中了。

真是好言劝不住该死的鬼!

经历过当年那一幕的朋友,回想一下当时当地的情景,是不是非常具有黑色的喜剧感呢?

对这种现象,我们只能说:市场不乏聪明人,只是傻瓜更多。

(5)业务简单,好理解。

业务复杂的公司不一定不是好公司,但如果能找到业务简单好理解的优秀公司,那么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可把握性更强,投资的确定性更好。

正因为对业务可懂性的追求和坚守,巴菲特主导下的伯克希尔,组合篮子里有百余家企业,消费型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鲜有科技股的影子。

最近两年伯克希尔购买了不少苹果公司的股票,很多投资者因此称赞巴菲特又在进化,而我对这种观点,还是保持谨慎的态度。

分析一下苹果公司:它已经足够成熟;它的产品质量和需要已经非常稳定;它的产品在全球数量庞大的果粉中间是一种类似于可口可乐的“刚需”;通常而言,智能手机每两三年就需要更换。

从这个角度看,苹果手机对广大果粉来说,越来越像一种有粘性的快消品。巴氏到底是因为科技的因素买它,还是因为消费粘性的因素买它,目前还真不好说。

不论如何,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在业务简单、相对好理解的企业中选择投资标的,既是投资大师们的忠告,又是能力与现实匹配的需要。

(6)价格与价值要有良好的匹配。

伯克希尔对优秀企业的投资态度是:如果能全部买下来,那就全部买下来;如果不能全部买下来,那就买下一部分来。

这样的它的购买场景既有可能在二级市场上,也可有可能在一级市场上,或者干脆就在只有甲乙双方议价的场外。

因此,巴氏在购买时强调:一定得有明确的报价。

只有明确的报价,才能通过与估算价值的对比,来决定是买入还是放弃操作。

而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购买股票的场景就是二级市场,所购标的的报价都是变动的、实时的、可自由选择的——在交易时间内,打开手机里的某款炒股软件就OK了。

所以这最后一点,具体到普通投资者身上,应该强调的是价格相对价值的比对关系——当价格远低于价值时,就是我们购入的大好时机;当价格远高于价值时,我们最好还是耐心等待一下,直到二者的对比关系完全有利于投资者。

事情就这么简单。

今天写这么多,都还处在授道的范围。

很多朋友会说: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跟市场距离这么远,跟实际操作也相去甚远,你讲的每一点、每一句话我们都懂,但是一面对市场、面对股票,我们就一脸的懵逼……

我告诉你,投资的每一点大道理,都应该跟投资的实际操作息息相关,如果我讲的和你学习的东西不能指导实际操作、不能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那就意味着,我们讲的和学的道理要么是空洞无用的——要么,另一种可能,就是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领会这些道理的真谛。

最近市场行情很好,经常有朋友问我:现在我们还能买股票吗?

我曾直面回答这个问题——当时我的答案是这样的——“我想了想,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三个层面的回答:1、如果是想投资,什么时候都可以买;2、如果只是想投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买;3、以上都还是战略的层次,从战术的层面看,请永远记住一点——你为股票支付的价格,直接决定了未来的投资收益率。最后这一句话的的意思是:一定要记得买优质又估值便宜或者合理的企业股票”。

我的这番回答看起来很简练,但它背后的支撑逻辑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大道理”。

巴氏的投资选股六原则告诉我们:

(1)要买好企业,并长期持有——规模适度地大,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并且净资产收益率要长期维持在高位。对这样的企业,只要是长期持有,那么投资收益率将无限地与ROE趋同。

因此,我说“如果你是想来投资的,什么时候都可以买”——现在绝大多数优质好股(主要指龙头白马)都还算不上贵,对这些企业的股票,从投资的视角,现在还是可以买的。

你看,我回答的第1点,逻辑支撑就来源于我们六原则中的1、2、3点。

(2)杜绝投机,最终的生存之道——业务本身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也好理解,并且管理层有能力,忠诚可靠,经营企业时以股东利益为基本导向。与这样的企业为伍,与这样的管理层为伍,我们才能不被割韭菜。

如果以此为投资的绝对行为准则的话,所有的投机行为都应该回避和谨慎。

所以我才会说“如果你是想来投机(赚一把就跑),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买”。

我回答的第2点,同样有具体的投资原则支撑,并不是瞎掰的。

(3)再好的企业也永远不要支付太贵的价格。

一家企业的股票能不能买,最终的决定力量不是意念和概念,而是价格相对于价值的比价关系——再好的企业,用太高的估值价格进行购入,也会严重降低未来的投资收益率。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7、2008年间的中国平安——此后十年,平安利润在不停地增长,但用当年价格买入平安的投资者并没有在市值上赚到什么便宜。

因为股价并没有上涨多少。

对目前的市场,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讲,我认为优质而价格还不太贵的好股票还可以买,但显然现在的价格比三个月前五个月前要贵多了,此时购买投资收益率一定会远远低于去年大众焦虑和恐慌时的购买。

用句专业点的话说就是:投资的确定性,现在远远不如以前了。

所以我回答的第3点,逻辑支撑来源不就是六原则中的第6点吗?

如此一分析,大家看——讲的那些大道理,哪一条不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专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不推荐股票,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关键词: 择股标准 股票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