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革中央、江苏省政协主办,民革江苏省委、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政协承办,苏州市工信局、民革苏州市委、《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执行的"2022中国实体经济论坛"10月28日至29日在江苏苏州举行,论坛主题"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王缉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缉慈在会上表示,创新发生在产业集聚的区域,但是产业集聚区不一定能够培育创新。培育创新集群也不一定要建设园区。许多地方的实体发展和土地开发搅在一起。而实际上,一些项目建设周期很长,不确定性很大。
(资料图)
王缉慈谈到,当代产业创新是从有创新集群的地方来的。就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人际关系和谐,有创新环境的地方,产业创新的可能性取决于集群成员主体共同努力。
其指出,创新发生在产业集聚的区域,但是产业集聚区不一定能够培育创新。通常,低端产业集群叫做生产集群。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大多数所谓的产业集群还是在生产集群的发展阶段。这么多年来,很多行业深度参加了国际分工。比如,乡镇种子企业的成功引发其他企业的模仿和配套。还有一些是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企业跟进,这种过去都管它叫产业集群。在全球化巅峰的时期创造了中国工厂的奇迹。但这些一般都存在通病,就是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产学研不能很好的合作。
王缉慈认为,创新集群的第一个鉴别标准,就是集群里面存在一些机构,这些机构能够促进产业联系和产学研合作。第二个鉴别标准,是集群成员有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易交流活动,包括各种论坛沙龙。
王缉慈提醒,在复杂多变形势下,低端生产集群有可能出现消亡、树倒猢狲散这样的情况,生产集群有空心化的危险。通过合作行动提高集体效率可以摆脱依赖,走向创新。
而生产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的表现有两个。第一是出现创新型的领导企业(龙头企业/领跑企业),龙头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企业家精神跟创新集群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是一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演化成创新型企业,而且跟其他相关企业形成生命共同体。另外,培育专精特新的企业不仅仅是某个产业链补链和强链,而在于创新集群的构建。
谈及当前构建创新集群的误区,王缉慈表示,培育创新集群不一定要建设园区。因为许多地方的实体发展和土地开发搅在一起。所以国内所谓集群化和集群式发展往往是自上而下规划和布局。实际上一些项目建设周期很长,不确定性很大。
其表示,促进产业联系和相关行为主体合作是第一位的,在实体规划方面,重在真正落地的创新空间,能够起交流作用的创新空间。
另外,培育创新集群不等于打造产业链。像创新型企业选择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网络因素很多,企业之间并不是纯技术的联系和对接,而是有些微妙的默契的关系。如果说不了解企业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战略,片面的强调在本地园区补链、延链、强链,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王缉慈:今天又一次在苏州线上会议上讲话,但是还没有机会到苏州去。刚才许老师讲的非常好,他都是在苏州调研的基础上讲的。我是没有机会到苏州去调研,可以说是好多年没有到苏州去了。今天这个会是全国性的会议,我就不准备多讲苏州了。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实体经济的会议强调创新和强调创新集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在创新方面国际竞争正在白热化。我想到创新集群首先就是当代的产业创新是什么?是从哪儿来的?肯定不是个人发明了,也不是从管子里来的。当代产业创新是从有创新集群的地方来的。什么地方呢?就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人际关系和谐,有创新环境的地方,产业创新的可能性取决于集群成员主体共同努力。还有企业之间和政产学研用之间关系的质量强度和网络结构。这个比创新型人才、数量、质量等等本身更加重要,关键是相互之间的合作。
发展集群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有创新要义的创新集群,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中国特别重视打造产业集聚区。创新是发生在产业集聚的区域,但是产业集聚区不一定能够培育创新。产业集聚现象在全世界各国很多行业都普遍存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高端环节和低端环节,在商品生命周期的前端研发阶段和后期标准化生产阶段都有企业扎堆儿产业集聚。比如说德国图特林根和巴基斯坦西埃尔科特都是医疗器械产业,德国的是创新集群,而巴基斯坦是生产集群。
我现在把低端产业集群叫做生产集群。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目前大多数所谓的产业集群还是在生产集群的发展阶段。这么多年来,很多行业深度参加了国际分工,比如说乡镇种子企业的成功引发其他企业的模仿和配套。还有一些是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企业跟进,这种过去都管它叫产业集群。在全球化巅峰的时期创造了中国工厂的奇迹。但是这些一般都存在通病,就是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产学研不能很好的合作。其实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离岸外包所导致发展中国家生产集群的形成,这种生产集群是依赖型的集聚陷阱,它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我们国家生产集群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我最近云调研了河北沧州,就是存在群体大个体弱的情况。比如说苏州盛泽丝绸古镇,它已经不再以小微企业为主了,产业组织随着技术变化现在已经有了像恒力,盛虹这样世界级大型企业了。
下面我想围绕创新集群讲两点内容:首先创新集群是什么?就是创新型企业,地方政府和一些创新平台近距离合作的网络是促进创新的产业社区,创新集群是一种社区。创新集群从什么方面进行鉴别呢?第一个鉴别标准,就是集群里面存在一些机构,这些机构是能够促进产业联系和产学研合作的机构。最近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特别强调要有产业集群促进机构。实际上在集群内集群促进机构并不是只有一个,是有一批,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等,这些机构能够促进产业联系和产学研合作。第二个鉴别标准,集群成员有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易交流活动,包括各种论坛沙龙。
国家发改委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信部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部培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我认为都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集群。我们国家的集群政策和发达国家集群政策是相似的,强调创新服务和产学研合作。另外各国实践证明,创新集群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竞争能力。凡是国际上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有本国的创新集群作为它的基地。另外,企业投资的时候往往是选择集群所在的区位。如果是高技术企业,新兴技术的企业就需要投资到创新集群的区位。
第二点,培育创新集群。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低端生产集群有可能消亡,树倒猢狲散这样的情况,生产集群有空心化的危险。通过合作行动提高集体效率可以摆脱依赖,走向创新。根据我的观察,目前有些生产集群正在向创新集群升级,比如说从国家工信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选出来的45个决赛优胜者的发展经验来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一般都是要对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了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关,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要建立创业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载体,加强了产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组织各类知识和技术培训,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各种职业教育机构等等。
生产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的表现有两个:第一个,出现创新型的领导企业(龙头企业/领跑企业),龙头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企业家精神跟创新集群是相辅相成的。第二个,一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演化成创新型企业,而且跟其他相关企业形成生命共同体。
培育创新集群需要跟培育专精特新联系起来,因为专精特新企业也是成群产生出来的。创新集群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母体,培育专精特新的企业不仅仅是某个产业链补链和强链,而在于创新集群的构建。
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并存,欧盟2009年开始的专业化战略经验可以借鉴,它是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基于专业技术的多样化,并且通过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改进来推动创新。另外,人工智能、AR/VR技术、新物流等等也在挑战生产集群的硬件能力,需要数字化改革变革。像第三方软件服务企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等等在创新集群群中起很大的作用。不过产业和数字化并不是纯技术行为,往往要重视商贸往来人际关系。
下面我想说两个误区:第一个,培育创新集群不一定要建设园区。因为许多地方的实体发展和土地开发已经搅在一起了,所以国内所谓集群化和集群式发展往往是自上而下规划和布局。实际上一些项目建设周期很长,不确定性很大。其实促进产业联系和相关行为主体合作是第一位的,在实体规划方面,重在真正落地的创新空间,能够起交流作用的创新空间。
第二个,培育创新集群不等于打造产业链。像创新型企业选择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网络因素是很多的。企业之间并不是纯技术的联系和对接,而是有些微妙的默契的关系。如果说不了解企业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战略,片面的强调在本地园区补链、延链、强链,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创新集群中,相关行为主体有着共同的愿景和使命,愿意寻找合作机会,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能够遵从默许的规范。
苏州市现在正在全力的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城市,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和16个细分优势领域,提出希望创新集群和本地经济结合的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我觉得用户驱动苏州是掌握很好的。面临世界经济政治变局和新冠疫情肆虐叠加冲击,创新集群的韧性不仅取决于集群的内部,还要保持对外开放。
今天发言的时间很短,我只能把几个观点讲一下,欢迎讨论和批评。关于我对案例的思考,请参阅我发表的24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到很多城市和乡镇,包括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农业这些集群,还有很多的细分领域,谢谢大家。
(编辑:林辰)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