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空气中国大工业副总裁胡大明:关注输出端二氧化碳减排将进一步带动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 《财经》新媒体2023-07-10 17:09:11
  

7月8日,第九届"青岛•中国财富论坛"在中国青岛举行。在本届论坛的"金融赋能与产业合作助推贸易投资"分论坛上,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工业副总裁胡大明表示,新形势下国家提出"双碳"目标,能源转型领域的氢能、二氧化碳捕捉和利用等将有新的发展机遇。但如果要持续减碳,相关支持政策需要尽快从输入端转向排放端,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最吸引外商的是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另外一个因素是靠近超大规模市场。还有一个是中国的产业政策一直是非常稳定、清晰透明的,这是中国最独特的优势。但因为过去三年疫情,政策上出现一些波动,对外商企业在华投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液化空气这样的工业气体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很多制造业企业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他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有关主管部门能进一步优化政策和措施,稳定外商在华投资信心,助力外商在中国发展。

胡大明认为,对于在华外资企业来讲,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是最重要的消费品市场,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未来将十分重要。"从中长期来讲,我们对中国的投资依然充满信心,因为公司是制造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还有很多投资中国的商机。"


(资料图)

以下为演讲实录:

胡大明:

感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首先感谢青岛市政府和财经论坛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很荣幸代表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参加这本次活动,我想从一家欧洲制造业企业的角度聊一下在中国投资和我们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法国液化空气集团1902年成立于法国巴黎,目前是全球工业和健康领域气体、技术和服务的领导企业,公司1916年就进入中国发展,为当时很多大型医院和造船厂提供氧气。1989年,我们重新回到中国之后,成为了首批获得外商独资营业执照的跨国公司之一。目前,公司在华经营发展已超过三十年,在全国40多个城市建立了120多家分公司、制造基地和分支机构。

我们除了拓展业务之外,还在中国建立了重要的研发中心。同时,集团最大的工程制造中心就落户在中国,去年刚刚搬到烟台,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制造基地,目标是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我们还把一些和高精尖的气体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生产,也放到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尽管我们是一家外资企业,但早已扎根中国,和本地市场深度融合。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工业气体行业的情况。从产品来讲,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氮气、氧气、氢气等,除了这些常用气体,还有氪气等稀有气体,对高端制造业非常关键。除此之外,一些高端先进的特种材料和气体,都属于工业气体范畴。

这个行业已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因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行业目前还处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阶段。从最早创始之初,工业气体行业主要供应焊接切割、钢铁冶金、石油,后来发展到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现在更深入到高端制造、精密制造,特别是电子行业、半导体芯片制造、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领域。还有保障民生健康的医疗及食品领域,都会用到工业气体。

新的形势下,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氢能、二氧化碳捕捉利用等技术在能源转型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气体行业为现代化工业提供基础材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前瞻性,也是实体经济的温度计和晴雨表。所以,工业气体行业跟众多行业有密切的产业链关系。

作为一家法国企业,液化空气是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的重要代表成员,一直践行中法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和意见,积极呼应"双碳"目标下中国的能源转型,在国内积极践行数字化智能制造和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践行低碳生产。

目前,我们在中国新的发展方向,就是如何更好地助力氢能、二氧化碳减排、二氧化碳捕捉与利用等新领域。同时,也在中国布局了很多先进的电子材料业务,帮助中国的半导体芯片材料实现本土材料供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最吸引外商的是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另外一个因素是靠近超大规模市场。还有一个是中国的产业政策一直是非常稳定、清晰透明的,这是中国最独特的优势。但因为过去三年疫情,政策上出现一些波动,对外商企业在华投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液化空气这样的工业气体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很多制造业企业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

举几个例子:

第一,关于能耗控制的问题。新投资项目的能耗指标,在地方上涉及两个方面: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我完全理解中央出台政策的初衷,是希望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能耗指标能耗强度是综合产业链的问题,应该要细化。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主管部门简单地实行一刀切政策,搞统一标准,没有按照产业链的布局和不同分工进行精细化的行业区分,导致在这样情况下,很多产业被整体排除在投资项目以外,这对行业而言非常有影响。

液化空气是上游做材料的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把气体分离出来。因为能耗指标而导致的情况是,工业气体公司不能有效投资,因为从能耗指标看,能耗高,数字不好看。工业气体的下游客户只能各自上各自的设备,导致用氧气的客户上了设备以后只能放空氮气,用氮气的客户上了设备以后只能放空氧气,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是不正确的方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第二,工业气体公司目前还被归类在化工行业之内,很多地区出于管理等各方面原因,要求所有化工企业都进入化工园区。我们理解其初衷可能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安全生产,但实际像我们这样的公司,跟下游企业有很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客户的很多高科技制造类企业不会落地在化工园区里。如果强行要求我们行业落地化工园区,将使我们无法有效跟下游企业进行链接和扶持,这对上下游企业都有困扰。很多园区一直说希望按照产业链的思路集群发展,这是好的,但如果政策不到位,上下游产业链根本聚集不到一块,没有办法有效发展。

第三,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讲,交通物流非常关键,气体及时供应尤为关键,特别是很多医院,所需的医用氧气等产品是不能间断的。但从监管上,很多政府还是把工业气体按照危化品管理。大多数地区,除了上海、浙江、广东,哪怕是运输氧气的车辆,节假日都不能上高速。所以在政策细化上,我们觉得主管部门还有很多优化和提升的空间。

最后还有一点,与金融有关。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优惠政策,但现在的情况,我们在中国投资运营三十多年了,已经在中国盈利。如果用这个盈利资金继续在中国投资,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是该被视作外商投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依然要求我们从境外引入资金进来。也就是说,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盈利了,但这部分资金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有效地再次利用,而是必须从国外转移资金进来,进行再投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促进外商投资。因此,我们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进一步优化政策和措施,稳定外商在华投资信心,助力外商在中国发展。

主持人:在当下的国际环境变局中,供应链和产业链重构提速的变局下,我们的行业、企业正在突围、寻找新的路径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新的增长。对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您最紧迫的建议是什么?

胡大明:在当前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情况下,提振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政府在政策上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这里我想专门提一下,在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上,有一个政策希望主管部门能重点关注,尽快调整。目前,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主要政策是能耗双控,从输入端控制能源消耗,比如控制用煤、用电、用石油,减少碳排。从源头抓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方面的减碳减排潜力是有限的。

经过几年之后,企业生产效率在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可能立刻产生革命性的飞跃,除非把现有设备全部推倒重来,这样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减碳持续的话,需要尽快从输入端转到排放端。比如很多企业有相对比较成熟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利用和存储技术,另一些企业有钱,愿意去投资,但如果投资这个技术没有得到回馈、没有得到扶持、没有得到发展的空间和指标,那就没有人愿意继续投资。

这是目前新能源发展的困境,有技术没有政策。建议在这方面,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尽快调整政策,关注输出端的节能减排,这会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带来更新、更强的增长点。

另外还想说一下,在政策落实方面,是各级部门和政府的共同责任。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绝不只是商务部门、招商部门的责任,更多的时候政策的制定和监管部门,他们所起的作用对提升投资信心更加重要。

以上就是我的意见,谢谢。

(编辑:文静)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